您的位置:首页 >走进霸州>今日霸州>文化旅游>详细内容

花会卷 | 渔津洼村花子会(一)

作者: 来源:霸州文化旅游 发布时间:2019-11-08 09:30:32 浏览次数: 【字体:

霸州的历史地标是“北马南船”,渔津洼村座落在霸州市区偏东南 6 公里。建于南北朝时的北魏,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渔津洼村地处大清河与中亭河之间的溢流洼中心,是有名的水乡,原名“飞鱼口”。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过着“一水一麦,鲜鱼水菜”的半农半渔的生活。在过完麦收后的雨季分洪,十年九涝。在洼里有水的季节里,人们除治鱼、编织之外的闲暇之余,文化娱乐生活特别丰富,村里有剧团、曲艺、音乐会、花会、武术等。

ae2387b4ec074ef3b6b3949d8cd62a14.png

渔津洼村最著名的花会当属花子会

花子会,也叫花会、同乐会。据考查,渔津洼村花子会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公元 1510年),兴盛于清朝咸丰年间。二十世纪 50 年代和 80 年代,至 2006 年以后就不演出了。花子会顾名思义,以花子即乞丐为主要演员。起源是讨饭花子(乞丐)们为了谋求生存,不得不团结起来,成群结队的“吃大户”。他们的目的单纯,以吃饱为获胜的尺度。出动时常常装扮成奇形怪状,滑稽可笑的模样,既显得玩世不恭,又显示出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民间的娱乐形式。

渔津洼村花子会是有组织的群众自发性娱乐活动,男女老少均可参加,是脚步随鼓点,身子扭动的一种秧歌。每到农闲,天天傍晚排练,每年春节、中秋节和庙会期间演出。每次出会时,前边有一个甩大鞭的在前边开道。紧跟着 4 个扛大旗的分列两旁,后边是四、五十名,身着各种剧目服装的出会演员,花子官居前,由两个花子抬着一根长杠子,花子官坐在上面,边走边表演一些滑稽可笑的动作,以吸引观众。演员的后边是乐队。乐队有十几个乐师,敲打着鼓点及各种乐器。演出队伍只有两个主事人;一个打蓝旗,一个抱白匣子。打蓝旗的是总指挥,碰上别的闯会的,抱白匣子的管换帖、盘道。演出的传统剧目有:《二世陀》、《锔大缸》、《小上坟》、《马寡妇开店》、《唐僧取经》、《王小赶脚》、《傻柱子接媳妇》等,以及根据政治时事新编短小精悍的节目。

演出队伍还是延续过去“吃大户“的传统习惯,行进到了商铺,有钱人家门前就停下来表演节目,演完后再前进。“大户们”觉着给面子就捐款或送些纸烟、水果等以表酬谢。

据老人们传说:在清朝咸丰年间,渔津洼村花子会去文安县苏桥出会,在出会时受文安县西码头村出会的欺侮,西码头出会的船离岸六、七尺远了,张士威的老祖张纪龙一个箭步,蹿到西码头的船上,把戴官帽的人按到,用牛耳尖刀对着他的脖子,迫使西码头村主事的服了软,认了错。从此,两个村的会队互相往来,使两个村成为友好村街。

在解放前和解放初期,渔津洼村的花子会经常五里方村、十里八乡参加演出,很有名气。

与渔津洼村花子会相配套的是渔津洼村音乐会

渔津洼村音乐会与别村音乐会不同,他即是一个独立的音乐会,又是花子会的一个乐队。不但会演奏各种曲子,还会敲打扭秧歌的鼓点,还是民间小戏的文武场乐队。

音乐会于清朝咸丰年间(公元 1851 年)成立。主要乐器有:大鼓、小鼓、底鼓、钹、铙、 镲、小镲歌,笙、横笛、云锣、管子、唢呐、板胡、二胡等。演出的老曲目有:《笑黄天》、《豆叶 黄》、《工尺上》、《朝天子》、《小开门》、《万年花》、《柳毅娘》《三赞礼》、《打榨头》、《琵琶令》、 《三会赞》、《翠得屏》、《泰山顶》、《挂金锁》、小桂龙》、《苏武牧羊》、《三国歌》、《柳黄燕》、《一枝花》、《辞朝》、《敢子》、《十翻》、《我家有个胖娃娃》等 32 个。新曲目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东方红》、《南泥湾》、《九九艳阳天》、《青松岭》、《我的祖国》、《母亲》、《小白杨》、《地道战》、《回娘家》、《牡丹之歌》、《十五的月亮》、《洪湖水浪打浪》、《敢问路在何方》、 《小曲好唱口难开》、《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好汉歌》、《孟姜女》、《送情郎》及很多流行歌曲和新歌曲等。主要是在春节、中秋节、村庆节、庙会、红、白喜事等重大节日演出。负责人先后有:张根仲、张云书、张荩臣、张文玉、张文伦、张秀泉、张辑正、张淑新、朱瑞华、张淑成、朱德新、朱德林、刘文光、张士光、张秉万、张德标、张辑勋、靳瑞琨、刘振岭、张士学、张淑龙、张德荣、张德旺、张辑桐、张辑君、张大旭等。

【打印正文】 【关闭正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