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政务公开>政务专题>规划计划>详细内容

霸州市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

作者: 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7-17 10:35:23 浏览次数: 【字体:

为了进一步发展防震减灾事业,提升霸州市地震安全水平,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河北省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和《廊坊市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编制《霸州市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本《规划》作为市政府指导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决定防震减灾重大工程和安排投资的依据,并指导各乡镇人民政府制定本行政区域防震减灾发展规划。

 第一部分 “十二五”防震减灾概况 

一、“十二五”防震减灾工作取得的成绩

“十二五”期间,霸州市防震减灾工作按照“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河北省防震减灾条例》赋予的责任和义务,紧紧围绕实现防震减灾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按照市地震局提出创建“地震安全城乡”的工作为抓手,总揽防震减灾工作全局,创新“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群众参与和内强外联”四大工作机制,补欠账,打基础,不断完善地震三大工作体系,全市综合防御体地震灾害能力得到提高,工作力量得到加强,防震减灾事业稳步推进。

(一)地震监测预报能力得到提升。目前我市境内有强震动台站1个,电磁扰动观测台站1个,宏观观测点2个 ,此外我市不断完善防震减灾三网一员体系,形成了覆盖所有行政村的地震宏观观测、地震灾情速报、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的防震减灾服务体系。2015年,我市重新摸排调整了三网一员队伍共计600余人。

(二)震害防御能力得到提升。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平稳有序开展,坚持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纳入基本建设程序,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工程设施,全部按高于我市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设计和施工。完成了《霸州市抗震防灾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三)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得到提升。成立了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全市所有行政村及防震减灾成员单位均制定了地震应急预案和专项预案,各中小学应急疏散演练已成常态。

(四)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得到提升。积极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全市已建成6个应急避难场所,分别为:华夏民间收藏馆应急避难场所、李少春应急避难场所、益津书院应急避难场所、牤牛河应急避难场所、市民广场应急避难场所、生态公园应急避难场所。这些应急避难场所的建成,进一步提升了我市应对突发灾害的能力,增强了综合防灾避险功能,扩大了城市安全空间。

(五)防震减灾社会动员能力得到提升。以“防灾减灾日”宣传为主线,通过宣传、广播、电视、展牌、宣传栏、科技大集等多种形式深入农村、校园、社区、企业等地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和法律、法规宣传,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逐步提升。推进防震减灾示范项目建设,积极推动地震安全示范村、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地震安全示范学校建设。

二、“十二五”防震减灾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期间,霸州市的防震减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防震减灾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的需求还不相适应,与基本达到抗御烈度 Ⅷ度地震综合能力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震害防御基础性工作不够完善,城区地震活断层探测和危险性评价工程成果还没有得到充分运用,城区震害预测和地震小区划工作尚未落实;地震监测能力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一县一台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尚未建成,前兆台网需升级优化改造;地震应急救援体系需进一步健全,基础设施建设、应急装备配备和应急救援能力都有待完善与提高。 

第二部分  “十三五”时期防震减灾形势与需求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对河北省的新定位,我市处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关键节点和重要一环,城乡地震安全成为了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震情形势的需求

我市毗邻京津,地理位置特殊,地震效应敏感,受相邻地区地震灾害影响频繁,地震产生的社会效应巨大。从地质构造来看,霸州地处20世纪强地震频繁发生的河北平原地震带和张家口—渤海地震带交汇处,有发生强震的背景,处于Ⅶ度烈度区,被确定为首都圈重点地震监视防御区。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有感地震,1966年邢台地震、1976年唐山地震、1998年张北地震等多次地震也波及到我市。进入2000年以来,我市邻近地区也多次有小震活动发生。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对霸州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防震减灾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其中非首都功能疏解任务的落实,各项建设事业的任务量逐渐加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标准进一步提升、要求进一步提高,防震减灾工作必然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发展目标随之变革势在必行。

三、政府服务的需求

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社会公共事业必须纳入政府服务的范围。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承担中央提出非首都功能的疏解任务,落实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我市首当其冲。防震减灾工作是一项关系民生的基础性工作,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是对服务性政府的必然要求,是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

四、民众安全的需求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建设的推进,霸州市经济社会进程将逐年加快,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快速提高,物质丰富、信息发达、社会安定已成为公众习惯的生活状态。公众对政府高效应对地震灾害有着很强的期望,对防震减灾知识科学普及宣传有着强烈需求,参与应急演练与志愿者工作等防震减灾活动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顺应民众的减灾需求,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第三部分  “十三五”防震减灾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引,积极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防震减灾与经济社会融合式发展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原则,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以法治为保障,以科技为支撑,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进一步完善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和应急救援工作体系,不断夯实防震减灾工作基础,提升城乡一体化的防震减灾综合能力,为霸州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稳定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和有力保障。

二、发展战略

突出重点、全面防御。紧紧围绕国家关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一系列重要部署,按照保民生、保增长、保稳定的战略部署,统筹谋划防震减灾事业发展。重点做好城乡建筑物和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的抗震设防工作。

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充分考虑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保护的需要,合理布局全市地震监测、灾害防御和应急救援设施。统筹考虑中心城区与乡镇的防震减灾设施建设,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专业合作。

动员全社会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科普宣传工作,加强群测群防。不断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和对防震减灾知识的需求,使公众更好地了解、支持和参与防震减灾工作,实现全社会共同抗御地震灾害的局面。

三、防震减灾发展目标

依照《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到2020年,我国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0级左右、相当于各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的能力,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防震减灾能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十三五”期末,我市城区具备抗御Ⅷ度地震的能力,遭遇Ⅷ度左右地震时,建筑物倒塌比例很低,社会基本保持稳定。地震监测预报能力、震害防御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地震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高,地震灾害防御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位于全国前列。

以创建“地震安全城乡”为载体,建成适应霸州市区位优势的地震监测网络,地震监测能力优于2.0级,建立较为完善的地震烈度速报网络,10分钟内完成地震烈度速报;完成抗震能力不足的建(构)筑物加固改造,显著提高农村民居抗震能力,新建、改扩建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破坏性地震发生后24小时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安置;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明显增强。 

第四部分 “十三五”防震减灾主要任务 

一、主要任务

通过“一县一台一中心”的建设,建立和完善专群结合的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合理规划全市地震监测台站布局,增加地震台网监测密度,基本形成覆盖全市、观测手段多样、技术设备先进的综合性地震监测系统,为提高我市地震监测能力和分析预报水平提供有效保障。

(二)加强抗震设防管理,提升城乡综合地震灾害防御能力

依法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督管理,全面实施第五代地震动区划图,完善行政审批监督检查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全面实施农居地震安全工程,推广实施地震安全校舍和地震安全医院工程建设。推动建(构)筑物抗震性能普查、抗震隐患消减工程、结构健康监测诊断等新技术推广应用。加强减隔震技术的宣传培训和推广示范,积极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对符合适用条件的项目积极推广使用减隔震技术,不断提高建设工程的抗震性能。

(三)完善应急工作机制,提升地震应急处置和救援能力

加强各级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建设,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和地震灾害处置协调机制,提升地震应急救援处置决策效率和能力。提高政府和社会地震灾害应对能力。加强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完善应急指挥基础数据、地震快速评估与动态跟踪和辅助决策系统,建设地震信息处理和应急指挥系统,提升震后灾情快速获取与研判能力,为抗震救灾决策部署提供服务。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健全完善地震专业和社会救援队伍的协调调用机制,提高地震应急救援队伍的高效、规范、标准和实战水平。继续开展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中心城区要加快建立完善室内避难场所遴选、建设、管理和补偿机制,完善地震应急救援物资保障系统,提升保障应急避难和救援能力。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地震灾害保险、社会捐赠相结合的多渠道灾后恢复重建与救助补偿机制。

(四)创新服务平台,提升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

制定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产品清单,提供地震速报、灾情速报、地震预警、活断层分布、抗震设防要求、地震烈度分布等防震减灾公共信息服务。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震害防御信息服务平台和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网络,建立健全公共服务机制,为提高全社会的震害防御意识、专业知识水平和应用技术提供信息服务。,从社会层面和公民个人层面凝炼防震减灾核心理念,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弘扬防震减灾精神,丰富防震减灾文化内涵,提升公众防震减灾意识、素养和能力,引领防震减灾事业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发展,推动地震灾害社会共治。

(五)加强科普宣传,提升防震减灾社会动员能力

以提高公众防震减灾综合素质和互救、自救、紧急避险能力为目标,积极开展防震减灾“六进”活动,强化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创新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模式,以学校、社区为重点广泛开展流动科普宣传。继续建设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创建防震减灾示范区市、示范社区,提高公众抗御地震风险意识和能力。为社会公众提供建筑物抗震设防能力、防震减灾知识和防震减灾综合信息查询服务,为公众推送地震预警、地震烈度影响实时灾情分布等信息,提供避难场所实时引导等实用信息服务。

二、重点工程和项目:

(一)一县一台一中心和三网一员建设。按照省市地震局的要求,在现有观测台站的情况下,增加观测手段,建设完成一市一台的建设任务。不断完善三网一员队伍建设,建立覆盖全市的群测群防网络

(二)开展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统筹考虑新农村建设、危旧房改造等项目,科学合理设置应急避难场所,提高综合防灾公共设施的抗震标准,对我市农村房屋进行摸底排查,落实防震减灾法中加强农村村民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抗震设防的管理的具体要求。

(三)不断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建立科学有效的应急指挥体系,加强物资储备基地建设,科学合理规划应急避难场所,积极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四)提升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对已建成的防震减灾防震减灾社会服务平台进新更新,收集归纳各种资料和数据,完整充实防震减灾社会服务平台应急系统数据库。打造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平台,向智能手机、智能终端、网站平台等终端推送地震预警、地震速报、烈度速报等地震即时信息和避难场所分布、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建设、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等工作信息,为公众群体和个体提供服务。

(五)地震科普宣传方面建设。按照省市地震局的要求积极创建科普示范学校,安全示范社区和安全示范村建设 ,制作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作品,逐步推进防震减灾文化和科普知识宣传教育纳入各级领导培训计划等,通过开展知识培训,提升全社会地震安全文化素养。 

第五部分  “十三五”防震减灾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建立配套法律规章,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在依法行政方面,强调要从政策和制度层面把防震减灾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考虑。依靠政策法规,有效调整防震减灾领域复杂的社会关系,引导、促进和保障各项工作开展。通过政策制定和执行标准等多种方式,切实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防震减灾社会事务的能力。

二、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做好组织保障工作

以“地震安全城乡”创建工作为抓手,充分发挥政府支持、部门联动、群众参与、内强外联的工作机制,巩固防震减灾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发挥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的工作积极性,为防震减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以大数据开发为基础,推进防震减灾基础数据资源、成果共享,实现信息系统的相互沟通联络,为防震减灾各项工作提供强大的科学技术保障。

三、制定规划评估体系,完善评估考核机制

制定科学的规划实施评估体系,建立符合实际便于考核评价的防震减灾工作指标体系,加强评估工作指导,明确评价内容、标准和方法,发挥评估功能和作用。进一步健全市、乡两级防震减灾规划机制。发挥《规划》引领约束作用,从全市战略高度统筹各项资源,明确本身防震减灾工作重点和要求。加强规划的实施监管,适时推行规划阶段评估,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责任制考核范围。

四、完善投入运行管理,提供事业发展支撑

将防震减灾事业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保障防震减灾事业公益性地位,逐渐加大对防震减灾事业的投入力度。优化地震事权与支出责任,建立以财政为主导、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渠道投入机制,实现防震减灾的投入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打印正文】 【关闭正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