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政务公开>政务专题>规划计划>详细内容

霸州市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9-14 10:27:43 浏览次数: 【字体:

           发展卫生事业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十一五”期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霸州的关键阶段,也是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时期。科学编制全市卫生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对于推进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全市人民的健康素质,推动霸州社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全市第十一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和河北省、廊坊市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制定全市卫生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一、规划背景和卫生事业发展现状

    ㈠ “十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1、城乡居民健康水平稳步提升。综合反映国民健康指标的婴儿及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九五”期末的10.33 ‰和13.2 ‰降至“十五”期末的8.64‰和12.4‰,孕产妇死亡率由“九五”期间的8.3/10万降至“十五”期间的6.5/10万。2005年,全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73岁,比九五期末增加了2岁。

    2、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十五期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服务机构868家。其中二级甲等综合医院2所,二级甲等中医院1所,妇幼保健院、卫生防疫站各1所,乡镇卫生院12所,一级医院7所,专科医院1所,村卫生室422个,诊所、卫生所421个,覆盖383个村街。全市公立医疗机构现有床位1334张,卫生技术人员1746人。平均每千人口床位2.42张,每千人口专业卫生人员3.08人,分别比“九五”期末的1.8张和2.71人增加了0.62和0.37。十五期间,全市医疗机构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卫生系统多渠道筹资6583万元,相继完成了市第一医院综合病房楼、市妇幼保健院门诊病房楼、市第一医院门诊楼、王庄子乡卫生院等建设工程,总建筑面积达到37357平方米。全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拥有固定资产达到17311万元,比“九五”期末增加8985万元。拥有包括全身CT、500毫安X光机等大中型医疗设备565台。以市区为中心的市、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骨干的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已基本形成,基本上能够满足全市人民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

    3、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初步形成,培养和造就了素质高、业务精、作风硬的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卫生监督覆盖率达到100%。以实施食品放心工程、“五小”行业治理为重点,开展了针对性强、环环紧扣、战果累累的专项治理活动。全市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等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广大群众的卫生健康安全得到了有效的保护。非典过后,为全面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完成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改造工程;三级疫情信息报告网络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全市13所乡镇卫生院、6所市级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了疫情报告专用微机、传真机,全部实现疫情网络直报。

    4、重大传染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通过采取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艾滋病、鼠疫、霍乱、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全市连续多年无重大疫情的暴发流行,尤其在2003年春夏之交,我市接诊的2例非典患者全部治愈,251名一线医护人员和密切接触者无一人被感染,取得了全市抗击非典斗争的全面胜利。计划免疫工作继续巩固,全市常规免疫“五苗”接种率均在99%以上,如期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目标,乙肝疫苗纳入了儿童计划免疫,首针及时接种率达到85%以上;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覆盖率达到100%;2003年我市被列为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艾滋病干预措施和“四免一关怀”政策得到较好落实,报告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建成艾滋病初筛实验室1个,及时免费为咨询者提供咨询检测治疗等相关服务;通过推行食盐加碘措施,达到了消除碘缺乏病国家控制标准;农村改水改厕工作进展顺利,全市卫生厕所普及率42%,自来水普及率达100%;积极开展了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健康面对面活动。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8%,孕产妇和儿童保健管理率分别达到95%,全市共创建爱婴医院3所,爱婴卫生院2所。

    5、农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按照省卫生厅安排,对乡镇卫生院布局进行了调整,将19个乡镇卫生院调整为政府举办的12所(全部达到一级甲等标准),其他7所转为一级医院予以保留。全市383个行政村中共有村级诊所、卫生所、卫生室843个,拥有乡村医生1029人。2001年以来,多方筹集资金,实施了乡镇卫生院建设改造、基本装备和人才培训,共新建、改造乡镇卫生院7所。

    6、人才知识结构不断改善。卫生技术人员知识层次大幅度提高,“十五”期末,全系统有干部职工2200人,其中本科生46人、大专生73人、中专生455人、无专业技术学历的1626人。通过减员增效,到2004年底全系统人员减少到1895人,本科生达到77人,同比增长67%;大专生达到263人,同比增长260%;中专生1003人,同比增长120%;无专业技术学历的人员552人,同比减少了66%。

    7、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十五期间,各级医疗机构不断进行机制创新和体制创新,增强医院发展活力。市第一医院深化内部改革,严格管理,通过正确处理积累与分配的关系,积蓄财力,硬件和软件建设跨出了一大步;通过开展医疗质量管理,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推行单病种质量管理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市第一医院已顺利通过认证;依法打击医疗服务领域中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医疗服务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群众的就医环境明显改善。加强临床专业质量管理与控制中心建设,加大医疗服务质量信息公示的范围和力度,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网络初步形成。[page]

    ㈡ 存在的主要问题

    1、卫生资源分布不平衡,结构不合理。由于区域卫生规划还处于起步阶段,刚性不强,进展不快,卫生资源区域规划调整任务远未完成。卫生人力、床位、设备等卫生资源的70%集中在市级医疗机构。农村卫生资源相对不足,基层乡镇卫生院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低,服务设施不健全,还不能满足农村群众的就医需要,城乡差距较大。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有待进一步完善。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集中表现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长效机制尚待完善,疫情信息监测报告网络虽然已经启用,但是其功能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市、乡两级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是总体水平仍然还很薄弱,广大农村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急待提高。

    3、农村卫生工作仍十分薄弱。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适应,还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突出表现在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卫生人才匮乏,慢性病防治、妇幼卫生工作与城市相比尚有很大差距,农民缺乏有效的健康保障,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尚未启动,尚未全面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

    4、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没有实现突破性进展。卫生体制改革的力度还远远不够,影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层次矛盾尚未解决,医疗机构分类管理还需要加快步伐;全市医疗资源总量不足,结构和区域(城乡)布局不合理,城市相对过剩,农村相对薄弱;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僵化,融资困难,服务能力不强,服务水平不高,医院产权制度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后勤社会化改革还长期停留在起步阶段。

    5、看病难、看病贵成为社会热点问题。由于卫生资源总量不足且配置不合理、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出现市场化倾向、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药品和医用器材价格虚高、医药费用增长过快以及社会资金进入医疗卫生领域困难等原因,致使广大患者就医经济负担加重。“十五”期末,市级医疗机构平均每门诊人次医疗费、平均住院费分别为118元和2556元,与九五末相比,几乎翻了一番,远远超过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

    二、“十一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目标

    ㈠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四、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加强公共卫生和农村卫生工作为重点,以加快卫生事业发展、打造“区域性卫生中心”为主题,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努力实现我市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霸州,实现“一个中心”、“两个定位”、“三大目标”、“四大战略”的发展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㈡ 基本原则

    1、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注重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反应性、灵活性。

    2、坚持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核心,优先发展和保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逐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卫生需求。

    3、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同时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原则,切实履行政府在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同时引入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发展医疗服务事业,积极探索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新机制,不断健全城市医疗服务体系。

    4、坚持以预防保健和农村为重点,切实提高应对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5、坚持转变政府职能,依法行政,加强卫生全行业监管。[page]

    ㈢ 发展目标和主要指标

    1、总体发展目标

    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霸州经济社会发展、适应人民健康需求的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救治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和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城乡居民享有与小康生活水平相适应、质量比较优良、费用比较低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断满足社会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全市人民群众健康的主要指标达到国内同类地区的先进水平,不断增强卫生事业对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

    2、主要健康指标

    ⑴ 2010年居民平均期望寿命在2005年73岁的基础上提高1~2岁。

    ⑵ 2010年婴儿及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保持在8.6‰和12.4‰以下。

    ⑶ 2010年孕产妇死亡率按省、廊坊市要求控制在20/10万以下,力争保持在5/10万以下。

    3、主要工作目标

    ⑴ 儿童计划免疫“五苗”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保持在99%以上,以乡镇为单位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24小时内接种率达到80%,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

    ⑵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6年全面启动,到2008年覆盖全市农村居民。

    ⑶ 社区卫生服务市区街道覆盖率达到100%。

    ⑷ 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250/10万以内。

    ⑸ 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覆盖率达到100%,涂阳肺结核患病率降低50%,结核病死亡率降低50%,涂阳肺结核病人治愈率保持在85%以上。

    ⑹ 居民合格碘盐食用率达到95%以上。

    ⑺ 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达到4.5人以上。

    ⑻ 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9%以上,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100%。

    ⑼ 全民自愿无偿献血率达到95%以上。

    ⑽ 全民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page]

    三、“十一五”期间卫生工作重点

    ㈠ 构建覆盖城乡、运转顺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切实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1、依据上级关于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的要求,2006年初完成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的体制改革任务。撤销市卫生防疫站,组建市卫生监督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善各种设备的基本配置,明确职能、优化队伍、定员定编、保障经费,强化各自的公共卫生职能,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监测预警、现场处置和实验检测诊断能力。

    2、在2008年以前,依托市第一医院、第二医院建立120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形成覆盖全市的急救网络,必要时,可以与公安、消防等应急系统联合行动,实施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救援,为全市人民提供安全的急救保障。

    3、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建立规范、科学、有序的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构,组建完善的应急处置队伍,加强培训和实战演练,加强应急药械和防护用品的动态储备,制定并不断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完善市、乡、村三级疫情报告网络,提高疫情报告的灵敏性和准确性。按照预警级别分级启动应急指挥系统,加强协调与合作,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能力。

    4、建设具有现代技术、准确、高效的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在2008年底前,卫生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各医疗救治机构建立信息平台,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利用现代通信手段,实现卫生政务管理系统、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卫生执法监督信息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的信息共享和有效利用,确保信息系统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实现对各类法定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方位综合监测,对可能发生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进行报告和预警,全面提升应急反应能力。

    ㈡ 构建设置合理、反应灵敏的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全面提高疾病防控能力

    5、组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保健网络建设。形成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中心,市级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级医疗机构为网底的三级疾病控制网络,依法强化医疗机构承担疾病预防控制职能的法定责任。

    6、加强重点传染病的防治,特别是加强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人间禽流感等重点疾病的监控,建立健全以霍乱为重点的腹泻病监测防治网络。

    7、贯彻落实《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到“十一五”末,以乡镇为单位,12月龄儿童“五苗”接种率达98%以上,AFP病例报告发病率1/10万。

    8、继续加大对艾滋病工作的防治力度,按照霸州市艾滋病防治规划,加强机构建设,增加财政投入,提高专业人员素质,加强对重点易感染人群的监测工作,探索对高危人群行为的干预措施,推广实施娱乐场所安全套项目工作,广泛开展全民防治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

    9、继续推进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以乡镇为单位,使全市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的覆盖率达到100%,涂阳肺结核患病率降低50%,结核病死亡率降低50%,涂阳肺结核病人治愈率保持在85%以上。

    10、加强碘缺乏病、地氟病的防治和控制工作,降低发病率。开展系统的慢性病防治工作,加强重点人群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监测和控制工作,监测率达到90%以上。[page]

    ㈢ 构建以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为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为支点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医疗救治能力

    11、实施区域卫生规划,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完善分类管理。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城市服务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制定并实施霸州市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合理确定医疗机构的布局、种类、数量和规模,对医疗机构设置、床位配置和大型医疗设备购置实行严格的准入管理。

    12、对市第一医院的发展进行科学、整体地规划,实现基础设施、诊疗条件、技术水平、服务质量的全面、同步提高,增强市一院的医疗服务辐射能力,到2006年,市第一医院要达到三级医院标准;到2010年,市第一医院开放床位要达到1000张,具有3-5个在河北省乃至华北地区知名的重点学科,将市第一医院打造成为环境优美、功能完善、设施尖端、管理规范、技术精湛的区域性医疗中心。

    13、实行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大力发展结构适宜、功能完善、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社区卫生体系。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纳入城市社区建设总体规划之中,健全服务网络,完善服务功能,改革运行机制,增加政府投入,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到2010年,在市区原则上每个街道或每3~5万人口设立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人口达到95%以上。市区二级以上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技术指导、诊疗服务、人员培训、双向转诊等方面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构建“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的医疗服务模式。

    14、稳妥推进公立医疗机构改制,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根据公共卫生服务需要和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政府举办的各类医疗机构承担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引导社会资本通过委托经营、合作制或股份制改造等方式参与公立医疗机构的改制。要积极推进公立医疗机构改革,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深化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医疗质量,满足病人需求。

    15、鼓励社会资本向卫生事业的投入,在符合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前提下,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允许社会资本兴办医疗机构,提倡社会资本兴办开放型专科医疗机构以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服务需求。强化对民营医疗机构的监管,规范执业行为,促进公平有序竞争。

    16、建立和完善医疗服务评价体系。实施并完善《医院管理评价实施细则》,规范医院管理,促进医院加强内涵建设。建立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内部的医疗服务评价网络体系,完善医疗服务评价的方式方法。加强临床质量控制中心建设,建立健全评价组织,定期开展质量、安全、服务、费用等方面的检查评价,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定期公示评价结果,促进医疗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

    ㈣ 构建执法有力、保障到位的卫生监督执法体系,提高卫生执法能力,依法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

    17、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政事分开、综合执法、依法行政的要求,组建市卫生监督所,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执法装备建设为重点,逐步建成职责明确、行为规范、程序明晰、执法有力、办事高效、覆盖城乡的卫生监督体系。

    18、充分利用现有卫生执法监督队伍,加强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中涉及到的疫情报告、传染源隔离、医院消毒、饮用水、食品卫生安全、劳动卫生、放射卫生、学校卫生等工作的卫生监督能力建设。“十一五”期间,要保障我市食品卫生监测合格率达到90%以上,监督覆盖率城区达到95%以上,村以上达到90%以上,学校食堂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达100%,餐饮业及其他食品卫生经营单位量化管理达90%以上,卫生从业人员体检率达到100%,食品卫生行业卫生许可证办证率达到100%。

    19、加大医疗服务市场清理整顿和监管力度,坚决取缔无证行医。加强传染病防治执法检查,提高医务人员传染病防治意识,依法落实医疗卫生机构的传染病防治职责。加强对采供血机构的经常性监督和标准化管理,严厉打击非法采供血和单采血浆活动,确保群众用血安全。[page]

    20、加强医疗废物的无害化处理,严格贯彻执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按照国家规定对医疗垃圾进行分类收集、集中处理,对污水、传染病人(疑似传染病人)的排泄物,进行消毒处理。到2008年,县级医疗机构产生的医疗废物全部达到无害化处理目标,到2010年,乡镇级医疗机构全部实现医疗废物的无害化处理。

    ㈤ 构建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同发展的市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在全市实现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21、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市、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对现有的村街卫生室在房屋条件、设备设施、人员资质、药品质量、收费价格等方面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提高村街卫生室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对乡镇卫生院建设的投入力度,到2008年,使全市乡镇卫生院全部达到乃至超过《河北省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加强市级医院的整体建设,构建功能完善的市、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网络,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重病不出市”的目标。

    22、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2006年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到2008年,覆盖全市农业人口,在全市基本建立起筹资机制健全、运行机制通畅、管理机制严密、监督机制有力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最大限度地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23、提高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农村卫生人员业务知识和能力培训,加大乡村医生学历教育力度。 “十一五”期末,通过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85%的低学历乡村医生达到中专以上学历,接受大专及以上学历教育的要达到40%,80%的乡村医生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

    ㈥ 构建覆盖城乡、服务规范、功能齐备的三级妇幼保健服务网络体系,保护妇女儿童的健康安全,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24、深入贯彻《母婴保健法》和《河北省母婴保健条例》,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中国妇女发展和儿童发展两个纲要,强化妇幼保健机构责任,推行母婴保健保偿责任制,大力开展母婴保健和生殖健康服务。

    25、按照《河北省妇幼保健机构规范化建设标准》,加强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完善妇幼卫生服务网络。到2006年底,市妇幼保健院要力争达到《河北省市级妇幼保健机构评审标准》。充分发挥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的组织、管理、指导和服务功能,加强岗位培训,推广适宜技术,提高妇幼卫生队伍整体素质,做好妇幼保健综合服务。加强乡镇卫生院产科建设,提高产科质量和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

    26、重点筛查和防治严重危害妇女、儿童健康的疾病。加强婚前医学检查、遗传咨询和生殖健康服务以及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做好孕产妇、5岁以下儿童死亡和出生缺陷监测工作,掌握妇女儿童的健康状况和疾病变化趋势。到2010年,全面实现我市妇女发展和儿童发展两个规划目标要求。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要巩固现有水平;新生儿疾病筛查率达到70%以上;孕产妇保健覆盖率市区达到90%,农村达到80%;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城市达到90%,农村达到80%;婴幼儿家长的科学喂养知识普及率达到90%以上。

    27、加强健康教育工作,健全健康教育网络。继续开展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健康面对面活动。全市中小学健康教育开课率达到100%,市区无吸烟单位达到50%以上。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达80%以上。[page]

    ㈦大力实施科教兴医战略,探索卫生人才教育管理长效机制

    28、制定优惠政策,招聘本科以上的高学历优秀人才来我市工作(尤其是我市当前急需的预防医学、公共卫生专业的本科以上毕业生),采取有效措施、制定优惠政策,通过在住房、薪酬待遇上给予特殊照顾,引进一批招得来、留得住、用得上的优秀人才。到2008年,要每年吸引本科以上学历20人,到2010年要每年吸引硕士、博士学历3-5人以上。

    29、完善医学人才培养制度。进一步完善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培养和选拔任用制度。到2010年,医院、卫生院在职卫生技术人员要全部达到中专以上学历,60%以上的人员要达到大专学历,30%以上的要达到本科学历;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专业人员要达到10名以上。

    30、完善继续医学教育制度,扩大医学继续教育范围,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现有卫生技术人员在岗自学。到2010年,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普及率达到90%,全市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5人左右,执业(助理)医师1.3人左右,注册护士1.3人左右;市级、乡级医疗机构大专以上学历水平医生分别达到80%和60%,护理专业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数比例不低于30%。

    31、2008年以前,通过严格的考试、考核,继续淘汰低学历、无能力的卫生技术人员,对在卫生技术岗位上的无职称、无学历、非卫生技术人员予以清退。

    32、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市级医院力争与京津大医院进行长时间、多层次、大范围、高水平的技术合作和技术交流,早日摆脱局限的、个别的、松散的、低层次的合作状况,与在国内医学界有一定影响的名院、名医合作,通过实施“名医、名科、名院”工程,做到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形成用名医带动名科,用名科带动名院的发展模式。到2010年市级医院要培养3-5名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

    33、注重发展专科特色,市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都要把发展特色专科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市级医院研究大专科,乡镇卫生院研究小专科;在项目的选择上要从自身的地理位置、人才结构、技术和设备条件出发,选择自己的主攻方向,要在一定的地域、一定的范围内独领风骚、独树一帜,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增强辐射能力,提高社会知名度,要通过抓专科搞突破,抓专科增效益。到2010年市级医院要创建3-5个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特色专科。

    34、进一步突出中医特色,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认真贯彻落实《河北省发展中医条例》,进一步优化中医药资源配置。继续巩固市级中医院、乡镇卫生院中医科、村卫生室中医力量建设,鼓励和规范民办中医医疗机构的发展,健全农村中医药服务三级网络。加强市中医院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改善设备条件,深化内涵建设,增强综合服务功能。

    四、“十一五”期间主要建设项目

“十一五”期间,我市继续加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重点完成市第一医院、第二医院、市中医院改扩建工程和部分乡镇卫生院的新建工程,改善医院的诊疗条件和群众的就医环境。

    五、实现目标的保障措施

    ㈠ 加强规划的组织领导

    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关系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方向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涉及面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卫生局要加强对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的组织领导、实施和评估督导。计划、财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食品药品监督、农业、民政、物价等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支持力度,共同推进医疗卫生改革和发展,确保“十一五”规划纲要目标如期实现。

    ㈡ 转变政府职能,实行卫生全行业管理

    卫生局要切实转变职能,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对卫生工作实行全行业管理。政府牵头编制并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强化规划对政府行为、社会活动的约束力,发挥规划的引导、控制和监督作用。对区域内不同隶属关系和所有制性质的卫生资源,按同等对待原则,进行统一规划、审批、调整、监督、评价,依法加强管理。

    ㈢ 切实落实卫生经济政策,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

    认真贯彻《关于河北省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实施意见》和《河北省农村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若干意见》,根据卫生规划和卫生需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卫生事业的投入。财政投入重点向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农村卫生、社区卫生服务等领域倾斜。设立农村卫生专项资金,保证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医疗基金补助、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的需要,认真落实对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财政补助政策。同时,动员社会力量广泛筹集卫生发展资金,鼓励和吸引多方投资,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共同发展卫生事业的新格局。

    ㈣ 切实加强医院管理,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建立医院管理长效机制,深入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活动。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办院宗旨,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严格收费管理,降低医药费用。建立信息公开公示制度,拓宽社会监督渠道。依法对辖区内医疗机构执业行为和医疗质量进行监管,打击各种非法行医、违法行为和不正当竞争,维护医疗服务市场秩序。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建立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惩防并举的纠风工作新机制。

【打印正文】 【关闭正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