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走进霸州>霸州概况>历史文化>详细内容

古建筑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9-04 10:26:20 浏览次数: 【字体:

淀祠行宫 建于乾隆年间,位于太保庄村西,大清河北岸,占地40亩。行宫建筑宏伟,内有静宁斋、颐庆堂、惠畅楼、互锐轩、问源亭、延清阁、澄渌池、引薰廊等建筑。行宫东侧建有淀祠,占地12亩,门县“敕建淀神庙”巨匾一块,山门内,前建碑殿,内置乾隆三十四年(1749年)所书石碑一通。在碑殿的后面建大殿三间,殿前耸立四棵明柱,殿堂斗供飞檐,巍伟壮观,居中供淀神,殿两侧各有配房五间,大殿后为碑林。碑林后有二层楼房及僧舍。在淀祠门前有两只石狮,高九尺余,刻工精美,形势雄伟,石质坚白,口中含球,可转动而不可取出。1946年淀祠被拆除。   

扬芬港行宫 建于清乾隆年间,是东淀的第一座行宫。坐落在扬芬港村东南,行宫四周,引河环绕。河上,间有石桥。左侧为停靠“龙舟”的船坞;右侧为存放仪仗、随用物的“銮舆所”。行宫围墙高耸,红墙黄瓦,四面均设宫门。门前,白石为阶。围墙四角,各设角楼。正殿坐北朝南,殿前有宽敞的平台。正殿两侧,耳房各3间,东西两厢,陪房各9间,宫房各5间,两厢各设一便门。宫前为东淀。乾隆皇帝曾三次在此驻跸。清朝后期行宫毁于水患。

城池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世宗建霸州后,即发滨、棣二州的壮丁筑起霸州土城。明宏治四年(1491年)开始包砖,正德六年(1513年)竣工。周长3592米,高11米、底宽6米,四座城楼,东、南、北三门都有瓮城,唯西门虚设不通行。城门右侧设上城马道,宽三米。明末被清兵焚毁多处 。雍正末年开始重修,乾隆初竣工。咸丰三年(1853年)大水围城,坍塌39处。同治二年(1863年)修补完整。1938年抗日政府发动群众平毁城垣,以利抗日。

霸台 是北周及宋时点将台,原在州衙后圃,久已塌毁。明朝时建鼓楼,从此呼鼓楼霸台。民国四年(1915年)重修,在县衙东跨街而建,台高约两丈,有洞门可通车辆。台上建三间两层楼一幢,上层悬铜、铁巨钟各一个,额悬巨匾“畿南第一楼”。台额有砖刻“霸台”楷书二字,西侧有长阶。1948年被国民党县长陈蕴璞焚毁。

文庙 位于城中心偏西(今市工会和党校一带),建于元初,后又经元、明、清三代和民国初年29次重修扩建。东西宽50余米,南北长200余米,规模宏大,殿堂巍峨,红墙碧瓦,碑林古槐,蔚为壮观。棂星门至照壁是第一层院落。照壁两端各立一竖匾,上书“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东木枋外额题“道冠古今”,里题“礼门“。西木枋外额题“万世师表”,里题“义路”。棂屋门三间是木结构牌楼式。由棂星门经泮池至戟门,是第二层院落。北房并排九间,中三间是戟门,东西两侧各有小房两间是省牲所。西跨院有西房三间是“乡贤祠”,有小门通大街。从戟门至大成殿是第三层院落,大成殿五间(明五暗十五)建于石彻台基之上,朱柱红墙,斗拱飞檐,门悬巨匾“中和位育”。台基高约2尺,石阶三级,甬路宽8尺通戟门,石碑古槐对峙路侧。台基的东南角下有一巨碑,贔屃高约4尺,碑额勒“圣旨”二字,碑体为明太祖朱元璋圣旨全文,故南向,东西庑各六间。从大成殿至明伦堂是第四层院落,明伦堂五间,成乐斋和兴诗斋共三间在东侧,立礼斋和食馔斋共三间在西侧。明伦堂后是第五层院落,主要建筑有“尊经阁”,基台高约1丈8尺(折合5.49米),下有洞门,西有长阶。台上有双檐楼三间。基台前一石碑,上刻文庙平面图。阁东偏南有启圣祠三间,阁后有敬一亭,再北有号舍40间。早已倒塌。

龙泉禅寺 坐落在信安镇,始建于后汉,金大定三年(1163年)重修此寺,敕赐寺号普照禅院。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又大修,改为龙泉禅寺。现存建筑物乃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重建。有大门三间,左右有角门。东西有钟鼓楼,东西配殿各三间。大佛殿三间,两旁有便门,东西房各三间。后为千手佛阁,东西各有平房三间,现仅存中间大佛殿,屋顶为四面坡式,大佛殿后墙左边镶有一个石质浮雕,中间是佛像,两边有龙的图案相围。殿内柱梁装饰基本完好。寺内有古井两口。1982年,龙泉寺被河北省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3月开始重修,10月完工。1998年12月,霸州市政府批准龙泉禅寺为正式的宗教活动场所。信安镇政府去柏林禅寺礼请净慧大和尚等僧人于农历十一月初一举行了开光活动。1999年2月12日,寺院有僧人释郎修常住于此。2000年春,挖掘龙泉寺古井,于6月19日开光,使千年古井重现圣地。应请了九尊佛像,于2000年农历九月初九开光。2003年,龙泉寺重建观音阁。

胜芳大悲寺 始建于元末明初(公元1300年),后毁于战火,重建于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文革”时期被毁。改革开放后,胜芳镇申请重建此寺,经上级批准于2003年10月15日举行大雄宝殿奠基仪式。

胜芳文昌阁 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915年),历代曾有过多次修缮,工程最宏大的一次是在清乾隆初年,由直隶总督方观承亲自督导。文昌阁为四方形,高三层,三丈三尺,暗喻三十三层天。阁上高悬匾额两块,竖额“魁星楼”,横匾“文昌阁”。下有基台,上有顶尖,阁的底层四周砖墙,楼梯分布于大厅两侧,供游人攀登。中层三面砖墙,西北面为前敞式木结构。神龛中供奉着安坐的“文昌”塑像,又名“文曲星”,另有白马与马童的雕塑。四壁刻画着佛教的神仙,形态奇巧,各有千秋。第三层为全木架结构,由三十二根立柱支撑阁顶,只有“魁星”雕塑。魁星楼内有一匾额,上书“天下闻名”四个大字。

胜芳张家大院 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年),宅名“聚兴堂”,设计施工均为北京工程技术人员完成。分四个四合院,两侧两院均为清式木构架硬山建筑,东侧院则为欧式建筑。中有穿堂鸳鸯厅为一厅四室。四个小院均有小门,迴廊连通,现基本保持原貌。该院多次被影视剧选用为古建物景,如《小兵张嘎》、《血溅津门》、《燕子李三》、《龙嘴大铜壶》等。

胜芳王家大院 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该大院分为四个小院,东北角小院为欧式建筑,东南角小院为非洲风格建筑,西北角小院为中国传统建筑,西南小院为大院前院,欧式门窗,四面回廊。三道门风格各异。大门楼门额砖雕三方,刻工精细秀柔,中间一方为北京白塔寺,左侧一方为上海百老汇,右侧一方为天津墙子河。建当时耗银三万两。现西北、东北两院保存完好。

格达祠堂 建于1750年,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建筑风格为清代砖木结构,一门神路,过厅,东西配房各大殿,院内有古槐和柏树,乾隆26年石碑一块,保存完好。

【打印正文】 【关闭正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