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政务公开>政务专题>规划计划>详细内容

霸州市文化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9-14 10:45:58 浏览次数: 【字体:

(2006—2010年)


    发展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加快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必然要求。为全面落实市委四届五次全会关于“争创经济强市,建设文化名城,打造和谐霸州”的奋斗目标,凝神聚力,加快建设“文化名城”,全力打造冀中区域文化中心,依据国家和省、市有关文化事业的政策,结合霸州市“十一五”规划的精神,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争创经济强市,建设文化名城,打造和谐霸州”的奋斗目标,以建设文化名城为统揽,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城市文化建设、农村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旅游文化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为载体,举力打造具有霸州独特人文景观的文化品牌和充满活力的文化产业,丰富和凸显我市在廊坊中南部乃至冀中区域的文化吸附作用,为加快争创经济强市、打造和谐霸州步伐,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二、总体目标

    到2010年,初步构成霸州市“文化名城”发展框架,建立起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格局、文化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使我市成为广大群众综合素质普遍提高、文化经济繁荣、拥有处于全省领先水平的文化精品、先进的文化基础设施、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生活、比较发达的文化产业、多层次的拔尖文化人才、充满活力的文化体制、健康繁荣的文化市场,文化发展主要指标全省领先,文化综合实力走在全省乃至京津冀都市圈前列的文化名城。

    ——公民素质明显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在全社会更加牢固树立,民族精神和新时期霸州精神得到大力弘扬,公民法治意识、道德规范普遍确立。

    ——文化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推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在廊坊乃至全省有较强影响力的文化精品及深受广大干部群众喜爱的名牌栏目和节目。

    ——文化基础设施布局合理。公共文化设施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城乡协调。建成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重要文化设施。文化服务网络健全,功能齐备,覆盖面广。

    ——文化体制进一步完善。建立起科学合理、运行有序、灵活高效的文化管理体制,实现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有机统一。

    ——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初步形成以重点文化产业为主导、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文化产业体系,文化产业逐步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之一。

    ——文化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社区文化、乡村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蓬勃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基本满足。[page]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

    1、深化思想道德教育

    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开展思想道德建设,组织好“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举办道德建设成就展。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倡导“每个人都是思想道德小环境,个个都是霸州形象代言人”在市区、在人口密集区,大力推动人民群众思想文化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公共秩序。提高机关、企业、个人等不同层面的诚信意识,建设“诚信霸州”。培育和塑造富有时代特色的新霸州精神,用霸州精神激发干部群众热爱霸州、建设霸州的热情,为霸州实现跨越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2、提高城乡文明程度

    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村镇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推进思想建设、文化建设、环境建设。机关文化建设是创建文明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政机关要按照机关效能建设的要求,落实依法行政,依法履行职责,转变机关作风。鼓励公务员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及健身项目。积极推进非公有制单位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以创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秀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社区建设,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深入开展文化行业创建活动,普遍推行优质规范服务。深入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建设一批具有我市特色的新农村。

    (二)全面繁荣文化事业

    1、稳步推进农村文化

    (1)培育乡村文化特色。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积极扶持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农户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等,允许其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支持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自己组织、自负盈亏、自我管理,兴办农民书社、放映队等,大力扶持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的发展。引导文化专业户相互联合,进行市场化运作,逐步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开发文化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扶持以公司加农户、专业加工户等形式,从事农村特色文化产品开发和文化服务,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有关行政部门要简化对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登记审核程序,在土地使用、信贷、行业政策等方面,与国有文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根据时代的特点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不断充实活动内涵,创新活动形式。以6个建制镇(霸州镇除外)为重点、以文明生态村建设为契机,积极整合乡镇文化站、基层党校、老年活动中心等的人力和设施资源,发挥其功能作用,积极组织和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节庆文化,增强镇域文化中心的辐射作用。力争在“十一五”末,每个乡镇、每个村街都拥有自己的文化特色。

    (2)加强农村文艺队伍建设。全市50%以上的村街要建立一支文体活动队伍。切实发挥村街花会、秧歌、业余剧团宣传先进文化的主力军作用,使之成为乡村文化活动的主要力量,使具有地域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长年不断。要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巩固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

    (3)搞好文化下乡。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对口支援活动。积极探索“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广泛开展经常性的农村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流动文化车、文化小分队的作用,使文化下乡活动小型化、经常化,努力做到灵活多样、行之有效。鼓励和组织专业文化工作者到农村辅导群众文化活动。每年组织文化下乡队伍深入农村演出不少于300场,使每个村每年可观看一场较高水平的文艺演出。送歌舞下乡、送图书下乡、送电影下乡等,真正实现先进文化“进村入户”。抓好“2131”农村电影工程,确保每村每月放映一部电影。[page]

    2、强力发展城市文化

    (1)牢固树立城市规划、城市建筑与文化相容的经营理念。要把城市功能、城市建筑、建筑风格、城市环境与城市文化形象有机统一起来,充分体现规划、设计、建筑的文化品位,城市雕塑、广场游园、旅游景点、市区绿化以及广告、街名、店名要注重特色、体现人文内涵,富有文化气息。在文化内涵上,重视培育城市文化意识和文化观念;广泛彰显新霸州精神,开展市花、市歌的征集评选活动,逐步打造具有霸州特色的文化名片。

    (2)突出建筑文化。要赋予建筑独特的人文内涵、商业文化和艺术魅力。要抓紧建设体育中心、广电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城雕、游园等一批富有文化气息的标志性建筑和景观。将益津路、育华道、迎宾道、金康道四条道路建成充分展示我市整体形象的景观大道。致力于改善和打造霸州的自然生态环境特色。以环城森林、市区园林为框架,以社区绿化、庭院绿化、和厂区绿化为组团,以天然水系为基础,以景观水系为补充,建设天蓝、地绿、水清、景美、气爽的生态城市。

    (3)着力打造文化品牌。提高文化活动质量。实现从一般性文化活动向文化的品牌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的转变。充分利用京津冀大文化圈的辐射作用,加强我市与京津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强化同京津冀演出团体之间的协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精心策划、包装、吸引大批高品位、高水准的文艺团体来霸州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打造霸州文化品牌。采取商业化运作、民间交往等方式,积极承揽和举办一些全国性、全省性的重大文化体育活动或文化艺术节,促进城市文化水平的整体提高,逐步打造具有霸州特色的文化品牌。“十一五”期间要全力打造三大文化品牌。即,一是以市文化活动中心为主体,打造文艺演出平台,确保市区每月有一场高水平的文艺演出;二是以市体育馆主体,打造体育表演平台,力争每月举办一场高档次的体育比赛;三是以市文化活动中心影剧院、兴华路小影院为主体,争取每周上映一部大片。用文化品牌,打造霸州在京津冀都市圈的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提升霸州对周边地区的文化吸附力和影响力,使霸州成为廊坊南部文化集聚、辐射的中心,京南、津西的文化亮点。

    (4)引导规范发展文化娱乐业。按照布局合理、总量平衡、经营规范的要求,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法规引导,加强对现有经营性文化娱乐场所的管理。鼓励多渠道投资兴建、改造各类健康的娱乐场所。特别是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建设新兴的健康的娱乐项目和场所,繁荣霸州演艺市场。

    (5)鼓励发展群众文化活动。扶持和鼓励群众文艺演出。重点抓好喜闻乐见的“假日文化工程”、“彩色周末”和群众性的广场文化、游园文化活动,基本上做到重大节庆日、暑期的每个周末都有文化亮点。创新思路,采取市场化运作。引导、规范演出业健康发展。要运用国家政策法规引导、规范文艺演出业健康发展,鼓励社会资金以各种方式投入文艺演出业,增强演艺业的活力和发展后劲。着力发展演出、展览等中介机构,积极发展文化中介组织,完善文化经纪人制度。鼓励代理公司、演出经纪公司等中介机构的建立和发展。积极引进省内外演出团体,活跃演出市场。着手研究市属专业演出团体改制。有关部门要研究市文工团发展方向,创新思路,采取出让冠名权,与全市知名大企业联姻等方式,充分发挥市文工团文艺演出主力军的作用。

    (6)培育会展、印装等相应产业。艺术培训。我市书画、器乐等艺术培训班已初具规模,“十一五”期间,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确有真才实学和教学能力的艺术校(班),兴建发展艺术培训业,以保障我市艺术培训业的正常发展。会展文化。会议展展览业已开始起步,要充分利用国道、铁路、高速公路在霸州的三个“十字交叉”的区位优势,紧紧抓住京津冀都市圈、环渤海经济圈、北京奥运会、天津海河综合开发等机遇,积极引进域外会议、展览。同时积极发挥各协会作用,联合举办书法、绘画等文艺类的展览,增强人民群众参与艺术展览的热情。多方并举,着力发展我市的会展文化、会展经济。印刷、包装装潢业。进一步加大对印装业的扶持力度。加强行业管理,建立行业协会组织,引进先进设备和高新技术提高印装业的整体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该行业在我市文化产业和国民经济中应有的作用。注重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综合附加值大、文化支撑强的有价值的文化产业项目。力争有一批国内外知名文化品牌入驻霸州,为霸州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霸州城市形象的代表。[page]

    3、深入挖掘历史文化

    (1)挖掘名人文化。名人的风姿映射了一个地域独特的人文特征,是不可多得的社会财富。名人文化,其实质就是精神和意识、观念和理论、知识和素质、情操和品味以及美学情趣的高度凝聚。要建立历史文化研究机构,充分挖掘霸州历史,尤其是宋、明时期的政治、军事历史及文化名人名事,逐一进行整理、创作、出版。要以图书、影视、报刊等多种形式为载体,精心策划,以项目形式对历史遗迹进行包装,广泛在全国及京津冀推介,吸收社会资金和力量进行恢复,扩大霸州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加强对具有霸州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的搜集、挖掘,整理、出版《益津风》等多种专著,进一步弘扬霸州悠久的历史文化。加强抗战文化遗产保护。我市在抗战期间斗争残酷,流传着反映人民流离失所、不屈抗争的民歌作品。要对这些珍贵遗产作品进行调查、录音和记词、录谱工作,使之成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珍贵历史教材。

    (2)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加快霸州籍现代名人故居、旧居建设,并为其立传、塑像、建馆。筹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少春纪念馆、抗日英雄魏大光纪念馆;恢复益津关、胜芳文昌阁、牌楼等一批文化遗迹;修复胜芳张家、王家大院、韩复榘故居等文物景点;重新规划整合扩建龙泉寺,力争升格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3)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胜芳花灯、胜芳音乐会、高桥音乐会、信安张庄子音乐会、北燕家务音乐会、高桥杂技进行发掘、传承,进行录音和文化整理记录。“十一五”期间,力争将上述项目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霸州民歌、民曲、部分古老花会等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进行抢救、整理,对重点艺人建立艺术档案,在生活上给予照顾。加强对泥人等民间工艺品的制作与加工的研究。

     4、抓好精品文化

    (1)文艺精品创作。坚持主旋律与多样化相结合,实施精品战略,繁荣文艺创作。文学艺术精品创作取得丰硕成果,推出一批代表霸州特色和水平的精品力作。重点抓好戏剧、诗词、小说、散文、歌舞、书画、摄影等多门类的精品创作。力争在国家、省“五个一工程”奖、省设立的各类文化重要奖项评选中取得优异成绩、位居前列。大力扶持京、评、梆剧种和文艺团体,每年创作一批新剧目、新节目,力求有较大突破。形成一批在人们心目中享有盛誉的文化品牌。坚持每年编辑出版一本《霸州诗词选》,每两年各出版一本《霸州书画作品集》、《霸州文学作品集》。精心组织好优秀作品的宣传展示,扩大受众面,提高市场覆盖率,力求经济、社会两个效益最大化。《霸州文苑》要办成在本市及周边县市具有一定影响的、力作迭出的文学期刊,带动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平台。

    (2)加强艺术协会、团体建设。加强群众文艺协会、团体建设,发挥民间文艺社团作用。以霸州书画院为平台,加强文化交流,以文联所属诗词、作家、戏曲、书法、美术、音曲、舞蹈、摄影等八大协会为基础发挥其自身创作优势。采取外引内联等多种方式,加强跨行业、跨领域、跨协会的联合,优势互补。促使协会间比名气,比成果,比获奖,成为精品迭出的主要阵地。为霸州创建“文化名城”做出积极贡献。鼓励谷风诗社、岔河集农民书协等民间协会发挥其独有的社团作用,发展成为京津冀及全国享有知名度的文学、艺术社团。

    (3)打造影视文化名牌栏目。5年内要创作生产一定数量的优秀广播、电视作品,部分作品在廊坊产生较大影响,力争在省级电视台播出,在省新闻评奖中取得优异成绩。市电视台要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完善和创建一批在观众中有影响的名牌栏目,积极打造光电文化品牌,力争在省内外争创知名品牌栏目。[page]

     5、推进社区文化

    选择一批文化设施条件较好的居民小区和城中村街,在有效整合社区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以活动促进居民交流,提高居民良好文化素养,构筑和谐人际关系,推动社区文化建设蓬勃发展。注重把群众自发、分散的活动组织领导起来。利用社区各种文化活动设施和人才,因地制宜地开展“节日文化”、“广场文化”、全民健身等活动,使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居民群众都可分享社区文化的乐趣。注重加强家庭文化建设,组织实施家庭文化“一二三”工程,即每个家庭建一个书厨,或一间书房,每年订阅2种以上报刊杂志,每户储藏100本图书,开展家庭书画展、手工艺展等活动,开展“法德伴我行,诚信进家庭”活动,让人们在浓郁的家庭文化氛围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注重开展“高雅文化进社区”活动,经常开展优秀文化艺术精品到各社区巡演活动。进一步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参与感、满意感,提高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社区文化建设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典范。

    6、建设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气质,是增加学校群体凝聚力、打造名校的需要。提升校园的学风、教风和校风体现出来的师生共享的价值观念、道德和行为规范、文化传统、校园舆论和师生认同意识,核心是凝聚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精神追求。在新时期,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交流将更加频繁。校园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必须创造有利于全校师生发展的环境氛围,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校园文化要始终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科技、文娱、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建设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让健康、高雅、生动的文化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在全市中小学设立文艺辅导员,通过组织开展文学创作、文艺汇演、体育比赛等各种文体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发展个人爱好、发挥特长,并在各种活动中挖掘学生个体的潜在能力,充分认识自我,克服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进校园、进教室,促使每个校园都有浓厚的文体氛围,每名学生都有健康向上的文化素养。最终形成开放式的思维、开放式的结构和开放式的管理,面向社会的、内涵博大的校园文化。

    7、发展体育文化

    (1)推进全民健身活动。要以现有1500多名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依托,广泛发现和培育群众体育人才,要充分发挥市老年体协、各体育群团的作用,大力普及全民健身活动,广泛组织和开展群众性的大型体育活动,构建市、乡、村三级全民健身网络。今后5年内,要在普及篮球、乒乓球、柔道、象棋、围棋等项目的同时,在轮滑、太极拳、太极扇、健身球、毽子等项目的普及上下功夫,以吸引更多的人群加入健身行列。力争在“十一五”末全市体育人口占到总人口的48%。全市国民体质达标位居全省前列。

    (2)提高竞技体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竞技体育水平,力争在廊坊市运会、省运会上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全市竞技体育训练网点,抓紧后备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要采取培育人才、引进拔尖人才相结合的办法突出优势项目,带动弱势项目,努力提高我市竞技体育水平。办好全市第二届运动会。

    8、培育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文化育人的理念,引导企业把质量为根、诚信为德以及管理活动、经营理念、自主创新、诚信守法、道德规范、铸造品牌、务实高效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筑牢企业的凝聚力、竞争力。通过企业自身文化建设,使员工自觉形成讲究职业道德,提倡社会公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良好职业道德风尚。要鼓励企业以冠名权等形式积极参加社会组织的文体调演、调赛及展览、演出,参与兴建公益性的文化设施建设,资助公益性文化单位及演出团体,并把这项活动引申到全省、全国,借以提高企业自身的知名度,拓展霸州对外的影响力。[page]

    9、发展网络文化

    不断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加强政府网、企业网、校园网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要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统筹规划,综合利用,市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逐步具备提供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的能力。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主体,开通数字电视,加强互联网利用。加快实施有线电视入户工程,基本实现“户户通”有线电视目标。到2010年基本形成以市公共图书馆、有线电视网为骨干,以社区文化中心、乡镇文体站、中心村街文化室以及校园网为依托,建成遍及城乡的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网络,和与省、国家级网络相对接的信息资源共享体系。

    10、优先发展旅游文化

    “十一五”期间,要立足地方特色与文化传统,加强全市文化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把霸州的旅游业融合到京津旅游圈中去。力争文化旅游人数、旅游收入有较大提高。

    (1)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业。重点规划建设以益津关(霸州)、淤口关(信安)为主体的“三关口”景观游和“杨家将”霸州宋代文化旅游,李少春纪念馆、文天祥题诗处等名人文化旅游、传统民俗文化旅游、特色文化旅游以及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工业游等项目。大力开发文化设施旅游,不断丰富文化内涵,形成独具特色文化旅游产业。近期,开辟承接京津的温泉疗养旅游线,尽快推出茗汤温泉城—信安龙泉寺—胜芳张、王大院旅游线路。恢复胜芳部分胜水荷香胜景。积极开发与旅游文化事业发展相关联的项目和产品,加快文化旅游配套设施、服务设施建设步伐,提高旅游商品的文化含量,不断丰富旅游文化内涵。积极培育旅游文化市场、旅游文化消费群体,采取多种形式,引导社会力量以各种方式参与旅游文化的开发和经营。

    (2)积极开发农村旅游市场。大力扶持以“春赏花、夏耕耘、秋摘果”等为内容的“农业观光游”,以“住农屋、吃农饭、干农活”为内容的农家乐农村旅游。要丰富农村旅游的内涵,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动文明生态村建设,加快改善农村基层设施,形成以开发农村旅游市场相配套的产业格局。

    (3)构建现代商业旅游文化。大力开展商贸文化旅游,进一步完善产业和产品结构,以此带动饮食、宾馆、商业、交通、娱乐等配套服务的发展。华北商城、胜芳国际家具博览城及各大超市,逐步实现由单一购物向融购物、旅游、餐饮、休闲、娱乐、文化欣赏等于一体的多功能转变。培育和引进集休闲、娱乐、购物于一体的现代化商业中心,全面提升商业文化内涵,不断增强商业中心的竞争力。“十一五”期间,打造两条精品街。力争把市区迎宾西道建成集娱乐、休闲、餐饮、茶艺、健身、汽车等功能与一体的饮食文化消费一条街。成为客居他乡,吃在霸州,玩在霸州,联络情感、交流信息、关照生意的重要场所。霸州镇、城区办要规划、恢复、打造以宋明时期文化特色为主题的古文化一条街。

    (三)加快文化设施建设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当地城乡建设的总体规划,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资相结合的办法完成市乡村三级群众文化设施网络,提高文化设施覆盖率、设施面积人均拥有量和设施设备档次。形成较为完善的市镇村三级公益性文化设施网络。

    1、完善市区公共文化设施布局

    统筹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和青少年、老年活动场所的规划建设和综合利用,努力做到相关设施能够共建共享,着力解决文化设施分散、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集中力量,规划、建设一批代表霸州特色的重点文化设施,增强文化名城的集聚和辐射功能。要注重选址的科学性、功能设置的前瞻性、建筑设计的艺术创造性,使之成为具有现代风格、恒久魅力的标志性建筑。“十一五”期间,市区重点建设七大标志性文化工程:[page]

    (1)体育活动中心建设。投资1·4亿元,占地215亩,在牤牛河东建设市体育活动中心。2006年完成规划设计、土地使用评审工作,主体育馆开工。2007年完成体育馆主体工程,并开工建设游泳馆。2008年完成体育馆、游泳馆全部工程,并试运行。同时体育场工程开工。2010年全部建成投入使用。

    (2)群艺馆建设。投资500万元,在益津路沿线、市建设局规划的文化会议区内,建设市群艺馆。2006年开始规划设计,2007年——2008年工程主体建筑施工,2009年投入使用。

    (3)广电中心建设。投资1500万元,在市建设局规划的文教区内,建设广电中心。2006年底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2007年完成规划设计、土地征用等项工作,2008年开工建设,2009年建成投入使用。

    (4)科技馆建设。投资1000万元,在市建设局规划的文教区内,建设市科技馆。2007年年底完成规划设计,2008年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划设计、土地征用审批等项工作,2009年开工建设。2010年建成投入使用。

    (5)博物馆建设。投资1500万元,在市建设局规划的文教区内,建设市博物馆。2006年底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划设计,2007年完成土地征用审批等项工作,年底开工。2008年建成投入使用。

    (6)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投资1000万元,在市建设局规划的文教区内,建设青少年活动中心。2007年年底完成规划设计,2008年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划设计、土地征用审批等项工作,2009年开工建设。2010年建成投入使用。

    (7)李少春纪念馆建设。投资800万元,在市建设局规划的文教区内,建设李少春纪念馆。2006年底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2007年完成规划设计,2008年完成土地征用等项工作,2009年开工,2010年建成投入使用。

    2、加强乡镇文化工程建设

    各乡镇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地域特色,采取社会力量办文化的形式,认真抓好一批文化设施建设。胜芳镇作为东部中心,要建设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提高城镇文化辐射能力和文化活动层次。“十一五”期间,以自身投资为主、省市补助为辅,要积极筹划,分期分批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体育工程。2007年完成胜芳民企大剧院建设;2008年完成胜芳镇图书馆建设;2009年完成胜芳镇体育场建设。2010年完成胜芳镇文化馆建设。

    3、加快村级文化阵地建设

    村级文化阵地建设要以创建为文明生态村切入点,认真抓好。到2010年底,全市文明生态村都要建立使用面积1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活动室、一套建设路径或400平方米以上的室外健身场地,或综合性的文体活动中心。其它村街也要抓好文化大院建设。[page]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抓好《规划》的贯彻落实

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建设文化名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文化素质,提高驾驭文化工作的能力。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文化建设作为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经常研究文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同部署、同实施、同考核。为加强文化事业和文化名城建设的领导,市里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市委副书记、主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各乡镇、市直各有关部门要参照本《规划》,结合实际,抓紧编制本地区、本部门的文化建设的长远规划和近期实施计划。并认真抓好贯彻实施。市委、市政府定期对各乡镇、市直各有关单位的文化建设和文化名城建设进行检查和考评。

    2、增加投入,确保各项文化经济政策落实到位

    多渠道增加对文化名城建设的资金投入。按照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发[2005]27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7号)精神,不断加大对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从2006年起,各级政府要将文化建设经费(不低于本级财政总支出的1%)列入每年财政预算,逐年有所增加。继续按国家征收文化事业建设费,落实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使用比例。贯彻落实国家鼓励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采取市场化运作手段,鼓励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对文化事业的捐赠和其他形式的投入。

    3、推进政府管理职能转变

    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积极探索建立新形势下保证党委领导、调控适度、运作有序的宏观管理体制。文化行政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理顺关系,加快实行政事分开、政企分开,逐步实现从“办”文化为主到“管”文化为主的职能转变,重点做好规划、协调、指导、服务、监督和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工作。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大文化管理体制。加强文化行业协会建设,逐步将一些不适应政府行使的职能交给行业协会,形成行业协会自律机制。

    4、加快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

    根据文化单位的不同情况,区分性质、分类指导。对图书馆、文化馆、文物所等公益性文化单位,财政予以重点支持,并鼓励社会捐赠、扶持;对文化活动中心等有一定经营能力的公益文化单位,按照市场机制,搞活经营,自我发展,政府以差额补助、项目补贴等方式为主,保证必要收入。创新公司等经营性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改革现有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实行全员聘用制,逐步形成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收入依据贡献的用人机制。

    5、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发展文化

    进一步放开文化领域准入界限,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和民间资金兴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逐步形成以政府资金、企业投入、民间资金等相结合的多元化文化投入机制。对非公有制经济投资的文化产业项目和建设的文化场馆,取消在经营范围、职称评定等方面的限制,放宽准入条件,在土地征用、税收、信贷等方面享有与国有文化企业同等的待遇。

    6、进一步规范农村文化市场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加强和充实县级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伍,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监管作用,健全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加强执法力量,加大监管力度,提高执法水平。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活动,取缔无证经营。重点加强对演出娱乐、电影放映、出版物印刷和销售、网吧等方面管理,坚决打击传播色情、封建迷信等违法活动,确保农村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7、实施“人才兴文”战略

    不断完善培养、用好、吸引人才三个体系建设,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造就一批名演员、名作家、名画家、名书法家等。对优秀拔尖人才,实行特殊政策,在工作、生活、待遇上给予倾斜。设立文化奖励基金,对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人才给予奖励。制订《霸州市文化人才教育培训规划》,以更新知识、提高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加强文化人才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加快知识更新,不断提高文化队伍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并有计划选派一些优秀人才到高等院校或先进文化单位、文化企业学习。根据文化工作的特点,加强和改进对文化人才的管理,理解、关心、爱护人才,创造选优汰劣、合理流动的用人机制,形成有利于文化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环境。研究制定《霸州市引进文化人才的若干规定》,打破各种限制,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采取高薪聘请、兼职等多种形式,有计划、有重点地招聘、引进各类高精尖人才,加快优秀人才集聚,形成人才优势。

【打印正文】 【关闭正文】 【返回顶部】